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用“从游”来比喻大学中的师生关系,他说:“学校犹水也,师生犹鱼也,其行动犹游泳也,大鱼前导,小鱼尾随,是从游也。”在大学这片知识的海洋里,教师是导游者,引领学生搏击风浪,学会本领;学生是从游者,亦步亦趋、紧紧相随、慢慢长大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融合,传统的“从游”式师生关系不断受到冲击。学习的场域由于网络的广泛延展性和其他媒介的方便快捷,不再局限于教室、课堂;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求教于教师,也可以自主学习,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养分,甚至是在某些问题上向学生学习,或与学生一道学习、共同提高。因此,当下的师生关系中,学习合作者的因素在增长,教学相长、生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形成。
第一,扬弃与超越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。在现代社会,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两个主体,教师和学生以学习为中心任务,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始于课堂,但又不止于课堂,它将课内的互动与课外的交流,线上的学习与线下的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,达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、共同成长的目标。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的、特别是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的扬弃与超越,是现代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集中表现,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。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,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匆忙地穿梭于课堂之中,向学生传授知识;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“传道”,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。
第二,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道更重要。美国一家调研公司的报告指出,95后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为8秒钟,他们的大脑已经进化至能够更快速地处理信息,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更大程度的心智挑战。互联网时代,学生的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开放、活跃、自由,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。同时,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,学生需要的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查询、搜索快速的获得,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方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,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性不断增强。因此,教师的责任已不仅是研究如何“教”,更要深入系统地研究让学生如何“学”,如何学得更好。
第三,让教师处处体会到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归属与荣耀。教师也有自己专业发展、职业成长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对广大教师,我们要多一分呵护与关爱,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,解决后顾之忧。只有当教师处处体会到站在三尺讲台上有帮助、有依靠、有归属、有荣耀,他们的教学信心、教学情感、教学责任心才能被激发和唤起,才能转化成奉献教学的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“教书育人”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。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,是不是一流,固然要看它的排名、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成就,但是更要看这所大学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师生关系。好大学的教师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,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其明显的精神印记。师生学习共同体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协作组织,它更是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。
(作者:瞿振元,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、教授;摘自《中国青年报》2016年12月2日)
责任编辑:张立志